- 智能云存儲系統(tǒng) 您現在的位置 :首頁 -- 技術論壇 -- 智能云存儲系統(tǒng)
- 上一篇:云存儲的核心技術是什么
- 下一篇:大數據時代對存儲技術的發(fā)展有什么要求
5G時代需要怎樣的數據中心
發(fā)表于:2019-08-05 瀏覽499次 |
自來水要花多長時間才能流到家里?這取決于水源有多遠?管道有多寬?水壓有多高?這是在5G時代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。
我們經常把網絡比喻為管道,數據比喻為水流,數據中心則是水庫或蓄水池。進入5G時代,一方面,管道越來越寬,水流越來越大,另一方面,大量應用場景需要就地取水和蓄水,作為蓄水池的數據中心將會發(fā)生怎樣的變化?
全智能、分布式、算力和AI下移
“面向5G時代,數據中心有三大變化:網絡從全云化邁向全智能化,架構從集中式邁向分布式,算力和AI從中心下移到邊緣?!币粋€月前,在MWC19上海期間,華為運營商云與數據中心Marketing與解決方案銷售部總裁陳洲在接受采訪中表示。
回顧過去,數據中心生于互聯網時代,因為快速增長的網站和應用背后有大量數據需要存儲,誕生了集中式的大型數據中心。早期數據中心呈“煙囪式”垂直架構,資源無法共享,彈性差且資源利用率低。隨后,數據中心向全云化演變,虛擬化技術橫向打通了計算、存儲、網絡資源,從而大幅提升了數據中心的資源利用率和靈活性。接下來,隨著網絡不斷發(fā)展,在“云+端”業(yè)務服務模式下,大量應用不斷涌現。
但面向5G時代,“云+端”的網絡架構已無法滿足未來業(yè)務需求。
首先,面向AI新時代,數據中心必須與AI融通,對外使能5G新業(yè)務智能化,對內使能運維管理智能化,實現從全云化邁向全智能化。
其次,5G時代將有大量應用場景需就地“取水”和“蓄水”。
AR/VR、車聯網、智能制造等新興應用需要低時延的網絡響應能力,這要求云端的算力、AI等能力下沉到邊緣,使之更接近終端用戶,讓數據不必發(fā)送到千里之外去處理,從而縮短數據來回傳輸時延,并降低網絡回傳負荷。園區(qū)、港口等各行各業(yè)希望將數據存儲和處理于本地,以保障數據安全性和隱私性。
為此,數據中心將從集中式向分布式演進,大量的邊緣數據中心將廣泛分布于網絡的每個角落,同時云數據中心的計算、AI等能力也將從中心下移到邊緣。過去50年來,在摩爾定律驅動下,芯片上的晶體管密度和計算速度飛速發(fā)展,但這一勢頭正在放緩。面向5G萬物互聯和人工智能時代潮頭涌來,數據流量和計算需求劇增,數據中心的硬件性能瓶頸越發(fā)凸顯。同時,相對于云數據中心,邊緣數據中心需實時處理大帶寬業(yè)務,實時本地AI分析,對算力要求很高。毫無疑問,夯實數據中心能力底座是推動5G業(yè)務持續(xù)穩(wěn)定發(fā)展的基礎。